□朱鴻
我進入小南山的時候,黃昏也進入了小南山。夕陽之下,小路松軟,坡緩林疏,一種原始的氣息彌漫開來。
小南山確實小,海拔106米,南北長1000米,東西寬400米。不只小,它還是孤立的。除了挨著烏蘇里江,周圍盡是平疇。
陶淵明的南山很大,也很有名。他說: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?!碧迫说哪仙揭泊蠖忻?。王灣說:“常愛南山游,因而盡原隰?!崩畎滓髟仯骸俺鲩T見南山,引領意無限?!泵辖伎畤@:“南山塞天地,日月石上生?!碧迫说哪仙皆陂L安,高聳入云,騷客特別容易觸景生情。
雖然名為“小南山”,且是在遙遠的烏蘇里江左岸,不過它未必沒有文化價值。小南山的考古發(fā)掘吸引了世界的目光,這里出土的陶器距今約15000年,包括玦、環(huán)、璧、斧、墜飾在內的玉器,距今約9000年。尤其是小南山的玦,在距今8000年前后,傳播到了日本、朝鮮半島,接著傳播到中國東南沿海,乃至東南亞。
玦是做什么用的?至今仍沒有令人信服的觀點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玦的形制,就是環(huán)有缺、璧有缺或瑗有缺。它是簡單的,也是神秘的。玦以簡單,創(chuàng)造了神秘。
我對中華文明之探源久有興趣,我借以求索的途徑是玉器,因為玉器的傳播推動了文化的傳播。2023年夏天,我到哈爾濱,在黑龍江省博物館看到了逾200件玉器,琳瑯滿目,都是小南山遺址出土的。
新石器時代以來,在中國出土的玉器有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玉器,有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玉器,有七八千年的興隆洼文化玉器。這些遺址,我都考察過。而9000年前的玉器出土于小南山遺址,我怎能不赴小南山?
今年7月,恰逢到黑龍江大學開會,會后,我拜會了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有騫。他曾主持小南山遺址的發(fā)掘工作,多年來我和他一直保持著聯(lián)系。他講述了小南山遺址的文化意義,指出這里出土的玉器是東亞地區(qū)最早的玉器,它將中國玉文化的發(fā)軔向前推進了1000年,在地理位置上,向北推進了1000公里。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作用甚大,紅山文化玉器,特別是玉璧,外緣方圓,外緣薄,內緣也薄,顯然受了小南山玉璧的影響。這里的墓葬群距今9000年前后,表明僻居東北一隅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群,已經有了不落后于中原地區(qū)的社會形態(tài)。小南山遺址出土的陶器為我們展現(xiàn)出一幅更新世末期烏蘇里江流域人群活動的立體畫面,為研究北方陶器的產生提供了新證據(jù)。李有騫說,在發(fā)掘之初的幾個月竟一無所獲,誰不迷?;袒竽??然而小南山遺址終于成為史前考古的明珠,這使他欣慰。
那日,東方剛發(fā)白,我便啟程前往雙鴨山市。落日醞釀綺霞之際,我在饒河縣的街頭下了車,而后進入小南山。饒河縣文物保護中心的一位副研究員陪我上山,一一指出何處是房址,何處是墓葬群,何處有火塘的痕跡,何處出土了玦、陶器。
小南山確實小,然而植被繁茂,郁郁蔥蔥。柞、樺、椴、楊、松,各得空間,向上生長。身在雜木之間,幽靜且幽暗。偶有斜暉流瀉,林間驀地一亮,仿佛鐘聲敲響,喚來黎明。樹香、草香引人遐思:除了采集和漁獵,先民是否開始嘗試簡單的種植?是否已經有了一定的物質積累,開始注重精神生活?他們是怎么想起制作玉器的?這是出于對美的追求還是信仰的需要?致敬先民,勞動創(chuàng)造了一切。小南山遺址的文化價值,使這座小山雄偉了起來。
返回西安后,我總是想起小南山之行。那日,我悠悠地來到小南山之巔,昊空一藍,白云數(shù)縷,烏蘇里江碧綠的水在漫長的黃昏中從容地流過平原、丘陵和山地。晚照明麗,鋪天蓋地。
(摘自《光明日報》)